近期,游戲股迎來多輪上漲,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游戲行業的復蘇。那么,在2025年的上半年,
從陀螺君統計的財報數據來看,80家上市游戲公司中,50家游戲公司實現盈利,12家成功扭虧為盈;盡管仍有18家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但其中5家的虧損正在收窄。與去年同期相比,行業整體業績有了顯著的改善。
中國音數協發布的《2025年1-6月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680億元,同比增長14.08%,再創新高。不過,在陀螺君看來,游戲行業正在面臨周期性的變化,在回暖的節點上,頭部廠商穩坐釣魚臺,部分中小廠商仍在生死線徘徊。當然,這一轉變過程中,某些「新的增長點」正在到來……
今年上半年,游戲公司營收格局較為穩定。約50%公司營收正向增長,騰訊、網易、巨人網絡、完美世界、吉比特小幅上漲,飛魚科技營收翻3倍,ST華通(世紀華通)、B站(嗶哩嗶哩)、赤子城科技等營收增幅超過60%。
從其他個體經營來看,游戲營收在10億元以上企業,如騰訊、網易、世紀華通、B站、中國儒意、心動公司等收入增幅明顯。并且多數企業的增長依靠的不僅是長青產品,還有爆款新品,甚至后者才是引領收入增長的命脈。
騰訊上半年憑借《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經典游戲以及《三角洲行動》等新游,游戲收入大漲23%至1187億元。如此大體量的公司兩位數的增速,可見其強勁實力。
網易依靠《夢幻西游》《第五人格》的穩定流水以及《漫威秘法狂潮》《界外狂潮》在北美地區的優異表現,成功實現營收及凈利潤的雙增長。
相比之下,游戲收入大漲93%,凈利潤飆升129%的世紀華通表現更為突出。該公司旗下《無盡冬日(Whiteout Survival)》上半年拿到了近60億元的收入,位列全球手游收入榜第三(據)。新游《Kingshot》的國服版本《奔奔王國》上線微信小游戲后,排名穩步上升,有機構預測,該手游+小游戲收入已超十億元。
B站游戲收入大漲68%,凈利潤漲幅超100%,其增收動力來自SLG游戲《三國:謀定天下》,該游戲于2024年6月上線,是B站歷史上最快達到10億流水的游戲。B站篤定其至少有5年以上生命周期。據悉,該游戲年底上線繁體版,明年出海,又將推動B站收益持續增長。
中國儒意與心動公司也不例外,前者收入增長依賴于《仙境傳說:愛如初見》《世界啟元》以及《群星紀元》。據悉,《群星紀元》上線后即躋身iOS暢銷榜前十、首月流水突破1億元;后者憑借《出發吧麥芬》《心動小鎮》《仙境傳說M:初心服》等實現游戲收入增長39%,凈利潤大漲268%。
還有不少公司通過各種方式實現扭虧為盈。例如完美世界上半年通過《誅仙世界》《誅仙2》等新游,成功扭虧,凈利潤達5.03億元;冰川網絡憑借銷售費用率的大幅下降,以及投放策略的調整成功將凈利潤拉向上揚曲線。
飛魚科技也成功地通過加碼小游戲,實現游戲收入及凈利潤增幅大漲300%。期內,公司「模擬經營+肉鴿塔防」雙端游戲《一步兩步》,小游戲版本上線后常居微信小游戲暢銷榜中前列,為飛魚科技贏得了不錯的收益。要知道該公司去年還處于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就已逆風翻盤。
游戲行業的回暖,并不意味著企業都能坐等水漲船高。過去半年,還有約50%游戲公司營收同比下滑,其中典型的有三七互娛、神州泰岳、掌趣科技、ST中青寶、多牛科技等。這些企業營收增幅下滑多數因產品“青黃不接”,或新品表現不及預期。
三七互娛游戲營收較去年同期出現了8.26%的下滑,達84.1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0.72%至14億元。其業績變動主要是游戲產品所處生命周期不同影響。
期內該公司運營的《英雄沒有閃》《時光大爆炸》等新游戲產品多處于引入期,導致收入端承壓。同時,《尋道大千》《霸業》等數款上線超過一年的產品流水相較于2024年同期自然回落。另外,三七互娛銷售費用高企,盡管同比下降17.73%至44.1億元,但仍占總營收比重51.97%。
同三七互娛一樣受產品周期影響的還有神州泰岳。該公司上半年營收及凈利潤雙雙下滑,游戲營收同比下降16.41%至20.27億元。
其游戲業績表現疲軟的原因在于兩款主力產品《Age of Origins》《War and Order》用戶數據與流水均呈下滑趨勢,這兩款游戲上線年,產品周期有限,收入自然下滑。
在此情況下,神州泰岳的兩款新游《Stellar Sanctuary》《Next Agers》還正處于初步成長階段。因此,如何迭代“常青樹”并推出新爆款,成為神州泰岳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產品青黃不接”的問題,還出現在掌趣科技、ST中青寶等企業身上。掌趣科技上半年游戲下降23.44%至3.58億元,主要是產品生命周期進入尾聲、流水快速收縮,而新產品尚未上線,未能形成接力。旗下《一拳超人:最強之男》《拳皇98終極之戰OL》《全民奇跡2 》三款游戲,上線時間最早的已近十年,最近的也上線年。
ST中青寶也因旗下《抗戰》《亮劍》進入流水收縮期,而新推的塔防IAP小游戲《守住那座塔》還處于推廣期,并未形成顯著收入,據悉,《守住那座塔》上半年流水達397萬元,推廣營銷費用占流水70%。
在這其中,游戲收入減幅最為明顯的當屬多牛科技,該公司游戲收入下滑達到85%,凈虧損擴大至0.33億元。對此,多牛科技也在財報中直言,已投入所有資源開發新游。
企業的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于中小游戲公司而言,只要新品足夠優秀,就能迅速拉動增收。特別是在行業整體回暖節點上,新品終究還是企業增收的最重要的底牌。因此,完美世界、吉比特、中青寶等游戲公司也在財報中強調新品儲備的豐富。
80家上市游戲公司中,有18家面臨虧損,昆侖萬維以虧損8.55億元居首,中手游次之。
上半年,昆侖萬維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10.90%,虧損擴大到8.59億元,遠多過其余17家公司。而其虧損的最大原因就是公司在AGI與AIGC布局上過于激進。
昆侖萬維主營游戲業務近兩年被不斷邊緣化,2025年上半年其游戲+閑徠社交娛樂平臺的收入共計才3.9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36%。社交、短劇、廣告業務收入雖有增長,但難抵AI業務的巨大投入。
財報顯示,昆侖萬維2024年的研發費用達15.4億元,同比增長近60%,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研發投入又達到了7.98億元,加碼力度不減。此外,昆侖萬維的銷售支出也頗高,今年上半年銷售投入達到18.27億元,同比增長95.57%。高昂的研發與銷售支出拖累其利潤表現。
與之不同,中手游的虧損多來自游戲內部。財報指出,中手游的虧損主要是由于2025年1月上線的新游戲《春秋玄奇》及于2025年2月上線的《仙劍世界》在報告期內產生了較多的營銷推廣費用,及針對《仙劍世界》游戲的研發團隊和中手游組織架構優化產生了較大的一次性裁撤費用,以及撇銷部分合同到期的預付款項和投資企業經營表現欠佳導致的金融資產減值所致。
盡管面臨挑戰,中手游在海外業務與小游戲板塊卻實現了顯著增長,2025年上半年,中手游海外業務實現收入人民幣2.35億元,同比增長33.2%,《斗破蒼穹:無雙》《牛頭人GO》《斗羅大陸:史萊克學院》貢獻不錯收益。
另外,中手游在小游戲板塊同樣表現驚艷,《春秋玄奇》上線三個月內累計流水過億元,《凌霄戰紀》《消個錘子》《全民槍神:邊境王者》等小游戲也在持續貢獻增量收益。
這兩家公司之外,搜狐、ST凱文、ST中青寶、*ST大晟、多牛科技、湯姆貓等也處于虧損狀態。其中,ST凱文已經連續4年中報爆出虧損。
說到底,這些公司虧損原因一方面是因自身的戰略調整,另一方面還是受游戲生命周期的影響。一來,企業缺少新品或者長線運營的產品支持力度減弱,處于需要耗費人力和時間研發、營銷、引入新產品的階雷火競技段;二來部分廠商瞄準AI、小游戲,加大了研發的投入力度。
從今年企業業績來看,大部分游戲公司的營收及凈利潤增長的關鍵在于爆款+小游戲+AI。據陀螺君不完全統計,80家上市游戲公司中,就有7成在財報中明確提及小游戲布局,并且有部分已經通過小游戲成功逆襲。
三七互娛在財報中提到“將緊跟小游戲發展趨勢”,今年該公司發行的兩款游戲《英雄沒有閃》和《時光大爆炸》在1月和2月先后登陸微信小游戲平臺,在微信小游戲暢銷榜最高排名分別是第一和第四。
巨人網絡也在財報中表示,旗下《原始征途》在1月份正式上線小游戲平臺并開啟二次推廣,首月新增用戶586萬,上半年累計新增用戶2000萬,今年月均流水保持在1億元。
中手游則指出小游戲業務版塊是其2025年重要的業務增長點,1月份推出的小游戲《春秋玄奇》上線三個月累計流水過億,并預計在2025年內開始回收利潤。下半年上線款產品是小游戲或包含小游戲版本。
星輝娛樂也在財報中指出全面落地小程序游戲的戰略布局。據悉,該公司營收最高的兩款產品均為小游戲產品《仙境傳說:破曉》和《俠客行俠錄》。
在成本端,AI也成為游戲廠商“降本增效”的最佳輔助手段。如游族網絡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游戲測試工具可實現70%測試用例自動生成;AI素材生成工具使廣告投放素材生產效率提高3倍至5倍;翻譯工具累計降低本地化成本達80%。
三七互娛通過AI技術輔助生成的2D美術資產占比已超80%,上半年每季度可產出超50萬張圖片;在3D生成方面,AI輔助生成的角色和道具模型占比超過30%。
總的來說,2025年上半年的游戲行業,在整體回暖的表象下,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小游戲的爆發式增長、AI技術的高投入與高風險、新品與長線運營的博弈,共同勾勒出行業發展的新圖景。
一方面,頭部廠商憑借IP儲備、技術積累與多平臺布局持續領跑,中小廠商則依靠精準的產品策略和小游戲紅利實現逆襲。另一方面,戰略選擇的差異導致企業業績顯著分化:押注AI者面臨短期虧損,專注產品者依靠爆款站穩腳跟。
未來,行業競爭將更聚焦于“內容+技術+生態”的協同能力。小游戲仍會是重要的流量與收入抓手,而AI在降本增效、內容生成等方面的潛力尚未完全釋放。能否在快速迭代的市場中平衡短期收益與長期投入,將成為企業能否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