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北京歡樂谷,正午陽光炙烤著排隊區的圍欄。在排過山車的百米長隊中,十幾個孩子幾乎保持著同一個姿勢:低著頭弓著背,指尖在手機屏幕上快速滑動。汗水順著13歲男孩小凱的額角流下,但他目不斜視,抬起兩側大臂配合歪頭擦掉汗水,因為他正專注于某款網絡游戲。
“還有20分鐘才到我們,這局打完剛好?!彼^也不抬地對身邊的同伴說,手機屏幕在他眼鏡上反射出忽明忽暗的光影。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天津多處影院、景區、餐廳,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青少年用手機構建起另一個世界——短視頻的魔性音效、游戲的廝殺聲、屏幕外和小伙伴的激烈交流、復盤,成為不少孩子這個暑假的常態。多名受訪家長無奈表示“管不住”“不讓玩手機就鬧”。還有家長感到困惑:“不知道從哪弄來的賬號,一玩玩一天,防沉迷系統咋不管用呢?”
“吃飯快點!對局馬上開始了。”餐桌旁,初二學生小林一只手快速扒拉著米飯,另一只手舉著手機,聽著“隊友”發來的語音。他的母親無奈地看著他,告訴記者:“這孩子暑假就沒見過太陽,凌晨四五點才睡,每天中午才起床,除了吃飯就是抱著手機玩,幾乎不出門?!?/p>
小林的母親說,今年期末考試后,小林以“成績優秀”為由索要“游戲獎勵”,從此便陷入了無節制的游戲循環?!八f同學都這樣玩,我不讓他玩,就發脾氣,說我不講信用。”更讓她頭疼的是,小林使用的游戲賬號完全不受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的限制,“系統根本分不清是誰在玩,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管”。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暑假后升二年級的果果沒有自己的手機,卻總能通過哭鬧、撒嬌等方式從家長手中“借”到手機。拿到手機后,他熟練地打開短視頻軟件刷起搞笑視頻,或是登錄游戲玩上幾局?!八玫氖俏业馁~號,防沉迷系統對他根本沒用?!惫哪赣H坦言,自己和丈夫工作繁忙,有時為了讓孩子安靜一會兒,不得不妥協。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目前市面上大多數軟件都設置有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但一些未成年人卻能通過種種方式轉向“地下通道”——他們或借用家長賬號,或通過租號、買號,繼續在網絡世界里“暢游”。
在社交平臺上,“如何繞過防沉迷系統”的話題屢見不鮮。記者看到,有未成年人在論壇分享經驗:“今年初二,花1000元買了個成人號,不怕被防沉迷了”“找個成年的哥哥姐姐借賬號,他們一般都會同意”……
“免押金可排位,4元/小時起租?!痹谀扯纸灰灼脚_上,這樣的游戲賬號租賃信息赫然在目。
記者調查發現,盡管平臺標注著“嚴禁向未成年人出售網游類商品”,但不少租號、賣號信息仍在公開交易,形成了一條針對未成年人的黑灰產鏈條。
在某雜貨鋪的商品頁面,記者看到其提供的某游戲租號服務按皮膚數量分級定價:300個皮膚4元/小時,630個皮膚以上20元/小時。商品詳情中還注明“兩小時起租,無人租不下線”。當記者以未成年人身份咨詢“是否有防沉迷”時,賣家迅速回復:“用我們的上號器登錄,避開系統檢測,放心玩?!?/p>
記者發現多款熱門游戲的租號市場很是活躍。某賣家推出“新粉免費玩一小時”“全網最低價無押金”等優惠活動,提供包含有許多稀有皮膚的賬號,租期靈活至“一小時起租,可包夜、包天”。商品頁面雖有“禁止未成年人購買”的提示,但賣家在私聊中表示:“拍前聯系客服,教你怎么操作不會被查?!?/p>
更具誘惑力的是低價策略。有些租號服務主打“一元起暢玩神級賬號”,按賬號等級分套餐,時租價格1元到4元以上不等,包天價格15元到40元以上,賣家在詳情中極力渲染游戲體驗。
這些租號、賣號服務的核心在于繞過防沉迷系統。賣家通常要求用戶通過第三方上號器登錄,而非游戲官方客戶端,以此避開實名認證檢測。某賣家向記者透露:“上號器會隱藏你的真實IP和設備信息,系統只會識別到我們的成年人賬號信息,不會觸發防沉迷限制。”
交易流程也極為隱蔽。多數賣家不直接在平臺溝通細節,而是引導用戶添加私人聊天賬號,通過私域流量完成交易。在支付環節,他們會要求用戶選擇“虛擬商品”“數碼配件”等無關類目下單,掩蓋交易實質?!斑@樣平臺檢測不到是游戲賬號交易,安全得多?!币幻u家解釋道。
面對未成年人繞開防沉迷系統的問題,不少游戲平臺一直在不斷升級技術手段,推出針對性措施。如在人臉識別方面,在游戲登錄、充值兩大環節加大人臉識別力度。針對疑似未成年人冒用的賬號,系統會隨機觸發驗證,未通過者將被納入防沉迷監管。
為打擊租號黑產,有游戲公司還推出了人臉識別“炸彈鎖”。當系統檢測到賬號存在短時間異地多次登錄等異常行為時,會彈出倒計時人臉識別提示,用戶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在同一設備上完成驗證,否則賬號將被判定為疑似未成年人使用并封禁一段時間。這一措施有效提高了租號黑產的代過門檻,讓“一人租號、多人使用”的模式難以得逞。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說,當前防沉迷機制的核心漏洞在于身份識別失效,未成年人沒有用自己的真實身份信息,而是用家長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來登錄游戲,導致平臺無法有效識別。盡管主管部門推動的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已實現跨軟件游戲時長統計,但賬號冒用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甄景善分析,暑期未成年人課余活動供給不足,現實中課余活動要么少之又少,要么成本高昂,而游戲門檻極低,成為未成年人的主要選擇。家校銜接不暢,家長缺乏有效陪伴,甚至將電子設備當“電子保姆”,自身過度使用設備,還進行了錯誤示范。
“未成年人游戲沉迷治理,需家長、學校、平臺、社會及政策層面形成合力。唯有明確各主體法律責任,強化技術防控與教育引導,方能為未成年人構建健康的網絡環境,守護其成長權益。”甄景善說。
他認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相關規定存在操作性不足、有滯后性等問題,建議出臺全面清晰的細則,明確各主體法律責任,尤其強化游戲平臺責任,動態調整政策以應對客觀變化。平臺需嚴格落實防沉迷規定,接入國家實名驗證系統,采用多角度認證、生物識別(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確認使用者身份,對疑似沉迷賬號定時驗證,防止冒用,同時強化制度建設,避免將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
在劉曉春看來,家長不能將責任完全推給平臺,應做好引導,把好第一道關,豐富孩子暑期生活,杜絕將身份證交給孩子登錄游戲,最大化發揮手機未成年人模式功能,約定游戲時間并幫助養成健康習慣。
甄景善還提到,學校在暑期不應“缺位”,需采取變通方式加強與家長、學生的溝通,掌握學生動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游戲意識,培育良好學風和價值觀。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布信息,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雷火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