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全球數字經濟的崛起,中國游戲產業正迅速嶄露頭角,成為全球文化產業與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憑借創新的技術與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游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并通過網絡、娛樂與藝術的融合,在全球收獲了大批擁躉,就比如《黑神話:悟空》,一經發售,就憑借其精湛的制作、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國內外玩家的廣泛關注。
而在前段時間的展會上,《黑神話》的制作公司游戲科學發布了新作《黑神話:鐘馗》的游戲預告片,迅速點燃了國內外粉絲的熱情。雷火競技海外論壇上鋪天蓋地的“鐘馗是誰”,以及相關故事的考據視頻,成了海外玩家主動、深度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奇景。這一現象,正說明中國文化正在通過游戲這種“接地氣”的載體,以更為細膩、更多元的方式走向世界。從悟空到鐘馗,當作品主角的海外知名度不再是出海時的第一優先,一條清晰且更加自信的文化出海路徑也隨之鋪展開來。
對于《黑神話:悟空》,多數海外玩家的直接反饋,指向了最為直觀的層面:畫面精美、玩法新鮮、音樂震撼,這與國際影視作品的傳播規律如出一轍。畢竟,娛樂體驗始終是打開市場的第一把鑰匙。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看,游戲具有明顯的雙重屬性。一款制作精良的游戲,既是全球共享的現代娛樂形式,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傳播渠道。作為一種兼具娛樂性和互動性的綜合文化載體,一款好的游戲能為受眾搭建起從體驗到了解再到理解的階梯,讓玩家在沉浸式娛樂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文化語境,在交互體驗中感悟價值內涵,進而走向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同。因此,想要通過游戲讓海外玩家真正理解并接納中國文化,制作者必須遵循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傳播邏輯,認清其娛樂產品的本質屬性,將“好玩”作為第一優先級。認清這點,對于推動中國游戲產業實現可持續的文化出海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討論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玩家開始主動查找鐘馗的文化淵源,探尋這位中國傳統神話中的“捉邪大神”。這種從“好玩”到“探究”的主動探索現象,正說明了優質作品與深厚文化之間具備形成良性互動的可能。當作品憑借卓越的藝術水準贏得受眾信任,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便會自然浮現,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要做好文化出海,關鍵不是“講多少”,而是“怎么讓人愿意聽”。無論是游戲還是小說、影視劇,其敘事讓受眾接受的關鍵并不在于簡單的文化符號堆砌,強行讓受眾體驗所謂的“異域風情”,而是通過宏大的世界觀建構、細致的人物塑造與層層遞進的敘事展開,將傳統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融入進去。隨著劇情的發展或任務的推進,受眾將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角色所承載的文化精神,比如懲惡揚善、扶正祛邪。這種借助游戲機制或敘事邏輯,將有差異卻合理的感覺自然呈現,更有助于讓受眾形成深刻理解。
《黑神話:悟空》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取得現象級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借力了全球范圍內對《西游記》這一經典名著的廣泛認知,在發售前就吸引了足夠高的期待。而選擇鐘馗作為新作的主角,既是勇氣也是挑戰。一方面,即便對于不少中國民眾而言,鐘馗也是“只知其名”的神話人物,對于外國受眾將更加陌生,失去角色知名度對游戲宣發的天然助力。另一方面,鐘馗這張“白紙”給制作者留下了更多的改編、演繹空間,能夠向海外玩家傳遞更為本土化的文化意涵。如果說以“悟空”的符號為中國游戲打開國際市場,是以共知為橋梁的經典品牌路徑;那么以“鐘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文化符號出海,目的則是在陌生中制造新奇、在差異中激發興趣,是以獨特為突破的個性品牌路徑。前者降低了文化傳播的進入門檻,后者則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如今,中國游戲產業正走出依賴經典符號的“舒適圈”,開始敢于以更自信的姿態,把本土文化中鮮為海外所知的資源推向世界舞臺。這正是文化自信在游戲產業中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文化全球化傳播更加深入的重要標志。這一過程的難點,在于找到文化與娛樂間恰到好處的平衡。文化是根與魂,承載著價值與精神;娛樂是形與器,決定著傳播與接受。二者唯有相輔相成,方能在全球市場上既叫好又叫座,既贏得眼球,也贏得人心。
今天的中國游戲乃至中國文化產業,正從單點突破的偶然成功,邁向系統布局的戰略自信。從依托世界熟知的文化符號,到勇敢力推獨具特色的本土意象,隨著越來越多中國原創作品走向世界,中國文化產業展現出的日益堅定的文化自信與創新活力,必將在全球文化版圖上留下更為深刻而獨特的中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