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3日盛大的閱兵式上,我國戰略打擊力量的中堅——東風5C洲際導彈隆重亮相,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從央視轉播的畫面中可以看到,東風5C的出場極具震撼:鋒利的彈頭率先映入眼簾,隨后是二級、一級火箭依次登場,底部四個龐大的助推發動機噴口清晰可見
這款導彈是在東風5系列基礎上深度改進而來,是我國戰略反擊力量的重要一環。央視官方對它的解說關鍵詞十分醒目:“打擊范圍覆蓋全球、全時戒備、有效威懾。” 很多網友在觀看后調侃道:“別的沒記住,只記住了‘打擊范圍覆蓋全球’這幾個字。” 這句話簡潔有力,并在出場后立刻登上熱搜。
作為一款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東風5C不僅是火箭軍某基地抽組方隊的代表,更是我國戰略反擊體系中的中堅力量。它以“打擊范圍覆蓋全球,全時戒備、有效威懾”為特點,真正詮釋了“以武止戈、砥定乾坤”的大國底氣。
那么,這款舉世矚目的“戰略長劍”究竟有著怎樣的威力和背景?它的故事,要從最早的東風5立項說起。
東風5導彈的研制歷史可以追溯到1965年。1980年5月18日,我國首次成功進行了東風5的全射程試驗,導彈飛行29分57秒,跨越9070公里,精準命中南太平洋目標區。這一壯舉不僅標志著我國戰略打擊能力的突破,也展現了當時在超級大國封鎖與監視下,中國自立自強的堅毅與勇氣。為避免試驗數據被美蘇間諜船截獲,我國海軍甚至出動直升機進行現場打撈,這段歷史至今仍令人振奮。
在東風5C之前,我國已經推出過東風5B。它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公開亮相,官方解說強調其突防能力強、毀傷威力大,全面提升了導彈系統的綜合作戰性能。更為重要的是,東風5B首次具備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能力。這種技術相比傳統的集束式只能攻擊單一目標,分導式可以在飛行中分離,分別打擊不同目標,不僅顯著提升了突防能力,也增強了整體打擊效能。可以說,正是在這一技術基礎上,東風5C才得以實現進一步的發展與突破。
40多年過去,東風5C作為新一代改型再次登場,全面升級了射程、速度和突防能力。外界推測其最大射程或超過1.6萬公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覆蓋”。雖然采用車載運輸方式,但東風5C依舊依賴地下發射井完成發射,搭載高能液體燃料,使得速度和航程遠超前輩,真正實現戰略上的跨越式提升。
從外形上看,東風5C依然采用發射井發射的方式。雖然它使用車載運輸,但依然是分體式裝載,這表明它是一種依托陸基固定發射井的液體燃料導彈。相比以往型號,新型燃料的比沖更高,賦予它更快的速度和更遠的航程。
與早期的東風5相比,東風5C最大的不同在于配備了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前端尖銳的戰斗部內部,可能隱藏著多枚獨立彈頭。早在2017年,外媒就曾報道中國進行洲際導彈試射,并推測東風5C具備攜帶多達十枚分導彈頭的能力。當時,國防部回應稱,中國在境內按計劃開展科研試驗是正常安排,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
如果東風5C能夠攜帶多枚分導彈頭,就意味著其中可以摻雜一定數量的假彈頭,讓對手的防御和反導系統難以分辨。同時,新一代彈頭據稱還具備末段機動變軌的能力,使其飛行彈道更加復雜,讓對手的攔截難度大幅提升。這些設計讓東風5C可以在縱深極大的區域內,自主選擇并打擊敵人的關鍵目標,把戰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可以說,東風5C已成為我國戰略反擊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它打擊范圍覆蓋全球,為有效威懾世界主要強國、守護國家安全與和平提供了堅實保障。雷火競技